当前位置:裕丰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思考

时间:2022-03-11 09:34:11 公文范文 浏览量:

  摘要:要在学校里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关键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新时期教材建设,将传统文化写进教材、走进课堂;二是要做好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教师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三是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广大师生在实践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改革;教师培训;实践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随着“唐宋诗词热”、“国学热”、“幼儿读经热”等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希望,另一方面却似乎也让我们陷入到了沉思之中。难道,流传千年的文化,就是“背背诗词”“走走形式”吗?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呢?
  一、以改革教材为重点,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融汇到教材体系之中
  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将优秀传统文化写进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重点是要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教育教学相关科目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实实在在让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目前许多城市推陈出新,编写适合不同阶段学生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上海市教育专家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第一册,其中选读了《三字经》、唐宋古诗和对子等篇章。据编者介绍,之所以将对子选入教材,是因为对子不仅是写诗作文的基础,还蕴含着历史文化典故,诵读这些对子,能让学生体会到汉语特有的音韵美。四川各地方大力挖掘本土文化参与教材编写,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辽宁省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学经典,第二部分是民族文化与艺术,第三部分就是当地的民俗。教材内容加入的当地文化特色包括“辽宁的民间乐舞”、“辽宁的历史”、“辽宁的传统工艺美术”、“辽宁的历史人物”等主题。
  二、加强教师优秀传文化教育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们开口不能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应该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打造“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使学校教师除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对传统文化有所涉猎和钻研,力争做传统文化领域的“能工巧匠”。
  目前,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更集中在“双师型”教师的打造和培养上,很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方面的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缺少认真学习,更不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专业知识、文化课的学习占据着课堂的主陣地,教师还不能有效地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要想让广大教师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就需要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现阶段,在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中,应把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作为重要的培训项目之一。传统文文化博大精深,在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浅尝辄止,更不能搞“一刀切”式的教育培训,要根据不同学段教师的自身特色开展不同类别的“精准培训”。除参加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比如,学校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编写、教科研活动、知识竞赛、社团活动、古老民间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拓宽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眼界,同时要对自身所学进行知识整合,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传播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三、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环境是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好的学校环境和视觉体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强有力的教育功能。学校视觉文化的建设是重在通过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对学校进行个性化形象宣传,使学校形象具体到切实的视觉符号,从而更易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标语、宣传展板、班级板报等视觉文化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传统文化在传播、传承的过程中还要做到“知行合一”,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在校园文化里面,传统的戏曲、国画、书法、剪纸,甚至包括中医药,都可以进入,还包括传统体育,如武术、太极等等。通过多种形式拓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拓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让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下去。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人习惯性地用“考试心态”来面对传统文化教育,导致出现传统文化教育的考试化、功利化倾向。传统文化教育加码,赞同者颇多,但是调查也显示:有一部分人表示反对增加这么多古诗文的背诵,他们认为:古诗文背起来劳神费力,考试的时候,却只考寥寥几句,“性价比”太低。关于强化古诗文背诵与考试的现实“冲突”,说到底就是一种“教育焦虑”。在这个角度上讲,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润心灵,还需要与教育改革联动,而改革首当“改”观念,要改掉急功近利的考试竞争思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迎合形式?还是为了让青少年获得审美体验、文学熏陶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显然,后一种答案才是我们最期待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心底种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其在人生起步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无益处。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筑魂工程”,我们应该融入到教育的各个阶段,贯穿教育的始终,使之永远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推荐访问: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考|优秀

版权所有:裕丰范文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裕丰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裕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5055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