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裕丰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哲学角度对“无聊”概念的重新反思

从哲学角度对“无聊”概念的重新反思

时间:2022-03-17 09:32:37 公文范文 浏览量:

  在当代社会,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无聊业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网络、报纸或者公众号上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无数人的围观疯传和七嘴八舌。这种“过度关注”,与其说是人们公民意识猛然觉醒后的积极参与,不如说是为了打发无聊而产生的不自觉的逃避自我的行为。面对这种日益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相关理论研究却显得十分滞后,研究无聊的著作和论文寥寥无几,即使有所涉及,往往也是浮光掠影、点到为止。到目前为止,唯一一部专门深入探讨“无聊”的著作是挪威学者拉斯·斯文德森的《无聊的哲学》[1]。该书从时代演化、社会心理以及文化变迁等角度对无聊这种现象做了详细、深入的梳理和探讨,对我们了解人性和我们自身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可惜的是,《无聊的哲学》未能从哲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无聊”。本文尝试着从哲学角度去分析“无聊”概念的结构,希冀能更深入地挖掘出“无聊”所蕴含着的人性维度。
  一、为何要研究无聊
  哲学家必须时时努力去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如果不这么做,就等于是忘记了研究哲学的初衷。实际上,无聊就是这么一个关键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学生除了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无聊外,大学里并没有开设关于无聊的课程。显然,无聊并不被看作是与哲学相关的课题。在当代哲学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认识论主体的变形,无聊这种现象自然被排除在了学科的框架之外。在有些研究者看来,研究无聊这种主题显示了思维的不成熟。这其实是科学主义思维方式主导下的观念。在该观念的指导下,一个事物能否成为学术研究对象,取决于该事物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只有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普遍性,而只有这种具备普遍必然性的结论才是真理,因此一切的研究方法也只有从认识论上面来理解才具备合法性。否则,凡是沾染了主观性的概念就缺乏科学性。认识论角度的真理严格遵循因果律,只要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具备,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主体就能得到任何预期的结果,这种结果不受时空的制约且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有效性。这种科学真理体现了人的尊严,也彰显了人的力量,它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观念自有其合理性与典型意义。
  尽管如此,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并不是唯一普遍的真理,在此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类型的真理,即存在论或人文学科意义上的真理。人文学科当中的研究对象虽然不是客观的存在,但同样具备一定的客观性;本文将这种意义上的真理称作“软真理”。
  “软真理”的“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从影响范围来看,和典型的科学真理比,软真理的影响和涵盖范围要小。原因在于,软真理是情境的产物,对于软真理的求得必须要将其放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一旦将其从具体情境当中抽离出来,软真理就不存在了,因此,软真理常常会受到具体时代、民族、国家以及文化背景的制约而不具备像科学真理那样的普遍有效性。
  第二,从影响程序上看,软真理的影响程序要比科学真理复杂。科学真理发挥影响是绝对的、单向的,是不受受体干扰和影响的;而软真理要发挥影响就必须将受体本身一同考虑进来。也就是说,软真理产生影响是要受体配合的,如果受体不配合,软真理就无法发挥其力量,这也是人文学科在当代备受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此种真理中,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主体的意志是受限制的,主体很难从始至终把控整个过程,因此与科学真理相比,主体的尊严也很难在此领域中得到凸显。
  正是软真理的这两个“弱点”使得其在当代哲学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而备受冷落,而且还得常常为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做辩护。尽管带着这样的“弱点”,软真理仍然不失为真理。真理并不一定客观,但要具备客观性。也即是说,“客观性”而非“客观”才是真理的必要条件。“客观”和“客观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这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已经说得很明确了[2]。辩证地看,所谓的弱点正是其优势所在。尽管在影响的广度和力度上存在劣势,但是软真理却是科学真理的基础,就像存在是认识的基础一样,人首先存在着,然后才能认识,认识是存在派生出来的第二性的人类行为,将基础抽离并将其边缘化,甚至直接将其排除出真理范畴,无疑是一种不明智之举。
  如果无聊不能被视为当今哲学的研究对象,那么就应该反思一下当今哲学的现状,对生存意义漠不关心的哲学,无疑忽略和遗忘了哲学中最重要的部分。這个问题虽然不在哲学语义学的考虑范围内,却依然存在于哲学整体的范畴之中。对于无聊的体验,不仅仅只是某种个人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涉及整个当代文化对“意义”的看法。探讨无聊的问题,即是试图理解我们是谁,此刻我们如何参与世界。对这个问题思考越深入,我们越能发现,反思无聊是了解当代文化的关键之处。
  二、无聊的概念界定
  无聊是什么?事实上我们很难给无聊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无聊经常是以一种混沌的情绪状态呈现出来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现象学的角度去描述它。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架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3]在他看来,人就是一团燃烧的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痛苦;当欲望暂时得到了满足而一时无所希冀时,人就会感到无聊。我们想知道的是,无聊是不是也是一种痛苦?如果是,为什么是?这种痛苦与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相比,哪个程度更深?叔本华没有告诉我们。深受叔本华、尼采影响的英国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一句极具真理的俏皮话:“人生有两大悲剧: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4]前一句很好理解,欲望受阻就是生命力受阻,生命力受阻自然会让人觉得痛苦。问题是后一句,为什么欲望得到了满足仍然痛苦呢?
  按照动力心理学的理论,人的生命力不受阻碍地得到表现应该感到快乐,怎么会是一种痛苦呢?如果这话不是萧氏无聊至极的信口胡诌,这里面一定蕴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这就需要我们对这句话做一番仔细的分析。“追求不到会痛苦”这个句子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主体的欲望存在着一个指向对象,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主体一直无法抓住这个对象,因而感到焦虑和痛苦。“追求到了会无聊”这个句子包含着以下几层意思:首先,主体的欲望指向一个对象;其次,主体的欲望吞没了这个对象;最后,当主体得到这个对象之后,暂时失去了指向的目标。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裕丰范文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裕丰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裕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5055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