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裕丰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1724出发

从1724出发

时间:2022-03-18 09:30:02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一
  知识太多,生命太短。
  但我还是想向知识追问生命。
  我很想知道:
  我们今天的这些好恶、是非,这些观念、价值等等所有精神方面的遵循和追求,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们今天得以安身立命的那些自豪、尊严,是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在无数次迷惘、沮丧中,我渐渐发现: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自豪、关于尊严,关于人之为人的那些东西,原本在过往的那些伟大的学人、思想者和艺术家们的生命故事中,早就悲喜交集、轰轰烈烈地上演了好多场了。
  于是,我开始追寻这些生命的故事。
  一七几几年,是我们这个世界和生命都天翻地覆的一个时刻。认真体味那些学人、思想者、艺术家们的生命故事,我终于明白,生命才是无限的,一切都是有限的,包括知识;我终于知道,这些悲喜交集、轰轰烈烈的剧情,其实原本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
  于是,我的目光就这样聚焦到了十八世纪的那段百年时光中的东方中国和西方德国,聚集到那些学人、思想者、艺术家们的生命里。
  好啊,他们的剧情就从这里上演,我们的故事也从这里讲起。
  二
  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
  此时是5月的一天下午。
  一片片的翠绿在春日的阳光下不声不响地蓬勃着,不知不觉地移动着。你仔细去看,透过树叶的缝隙而照射出的光束中,那些空气中的微尘也随意地跳跃着。
  在德意志东普鲁士的小城哥尼斯堡,人们的生活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在那条并不太大的王妃大街上,各色人等都不紧不慢地忙活着各自的生计——注意,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过往的人们倒是不时习惯性地望望对面的宅子。因为,每天的此时此刻,这里都会准时地走出那位有些古怪但却穿着十分严谨的教授。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按着教授每天出门的时间来对表。
  下午四点,康德教授准时出门了。
  这位1724年出生,个子只有一米五七的学者,完全是一副菲德烈时代的风范,在戴着敷了白粉的金色假发的发囊上,是一顶三角形式样的帽子。他系着一个黑色领结,上身着硬领口和夹杂金色的丝质礼服,下身着丝质长裤,右手还提着一根手杖。
  即便是散步,依然盛装,而且一丝不苟。
  这就是康德了。
  看上去,今天的康德教授心情不错,似乎像这暖洋洋的天气一样舒服。教授的嘴角和眼角都洋溢着一丝微笑,目光也宁静而柔和着。他不断地接受着,或回应着邻居们的问候。然后,就像往常一样,他缓缓地走向了那条通往菲德烈城堡炮台的小路。
  这是教授每天不变的散步路线。
  今天的教授不大愿意去想那些折磨而又激动了他近十年的种种悖论和复杂的推理了,他只想平静而放松地享受这春日里暖洋洋的阳光,还有青草绿树争相蓬勃的春天的气息。
  自然学者们的思考和想象,大多可以在实验室里得到证实或证伪,而康德教授这样的人文学者的实验室只能是他自己的头脑。折磨中的激动,激动中的折磨,每时每刻都在这个小个子教授的大脑里上演着。显然,他早已习惯于这样的生活状态了。于是,折磨与激动轮番搏斗中的片刻宁静,便成了他生命里最大的享受。
  今天的散步,就是如此,而且还不仅如此——那折磨和激动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此时,康德左手里拿着的那本书,就是上午送过来的刚刚出版的书,这本新书的封面上印着:
  “纯粹理性批判,哥尼斯堡教授——伊曼努尔·康德,里加,1781”。
  不少后来的研究者推测,这本名叫《纯粹理性批判》的著作,其中大部分重要内容可能很多都构思于教授每天在这条小路的散步中。
  差不多有十年了,教授每天看似在这条小路上独享着宁静,但在后世学人的心中,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在那从容的步伐和平静的表情下,奔突在教授头脑中的一定是太多激烈而难解的种种交锋。在这来回的踱步中,他那大脑的“实验室”里,完成的是他内心对“人”的“自由”问题的苦苦追寻,今天,所有这些苦思和追问,终于凝结成了这本《纯粹理性批判》。
  教授把手杖挂在臂弯里,双手摩挲着书的封面,眼睛里平静的目光散漫地抚摸着小路,抚摸着哥尼斯堡小城。有些如释重负的教授,大概也觉得今天的小路和小城都格外地让他感到放松吧?
  这十年,他几乎天天在这里散步、纠结、构思于他的“批判哲学”,所谓人的全部心灵:知、意、情——
  我能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可以期待什么?
  最后,这些问题凝结成了一个问题一
  人是什么?
  十年了,康德几乎没有出版什么其他著作,这对此时已颇负盛名的教授而言,是需要些勇气的。承受寂寞需要勇气,承受“江郎才尽”的冷言冷语也是需要勇气的……当这本新书出版,以及此后慢慢地形成了议论、争论、批评、研究的时候,人们才逐渐地明白,教授一直在思考,苦苦地思考。而且他的思考焦点集中在:人,人的全部心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在探寻着建构着人、人类一切理想的基础究竟是怎么回事。
  显然,教授思考的已不是写不写一本书的事情,不是仅仅完成一项课题的学术成果。在教授每天必行的这条小路上,在教授的生命之路上,他十年如一日地為了内心的思想冲突而苦苦思索、苦苦追问。这种哲学的对生命意义的关怀和追问,显然已经有了终极的意味……
  此刻,教授带着十年来的思想结晶,伫立在炮台旁。此刻,这条蜿蜒的小路在康德柔和目光的抚摸下,渐行渐远,以至天边……
  我的笔触之所以如此想象着,如此徘徊在这条小路上,实在是因为康德自己已经把这条“小路”修筑到他的思想和生命的大道上了——在他这本即便是今天的学者读来也觉得估屈聱牙的“天书”的最后,教授颇为出人意料地用诗一般的语言,说到了他的生命之“路”,人类的生命之“路”——

推荐访问:出发

版权所有:裕丰范文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裕丰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裕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5055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