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裕丰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时间:2022-03-18 09:44:11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猪瘟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感染,又称猪霍乱。它最早于1885年在美国被发现,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大洲。这种情况在中国大部分省份都有发生。在1903年,美国兽医科学家Dexinizi和多塞特将这种疾病的病原体鉴定为猪热病毒属的猪热病毒。这种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接触受污染的介质而发生。消化道、鼻粘膜和破裂的皮肤都是感染的途径。全年都可能发生,春季和夏季的雨季较多因为低温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而气候多变性等因素导致发病率上升。
  1 猪瘟的病原
  猪圈通风不良,保温、排便、排尿设备较差,导致围场湿度高。也是由于疫苗的免疫过程不合理,使得猪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自我保护。
  猪瘟病毒是猪瘟的病原体,对猪和野猪有危害。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冷冻条件下和熏制加工肉类产品中都能存活。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是威胁养猪业主要的一种传染病,其特点是急性发作和血管壁小变化引起大量出血、梗塞、坏死等变化。
  2 基本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5至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温和性型几种。
  2.1 急性型:体温上升到40~42°C,不退。食欲不振或停、,精神消、喜欢睡觉、怕冷、挤在一堆或钻草窝。四肢虚弱,动作缓慢,行走不稳,结膜呈红色,上下眼粘连,有脓性分泌物,早期便秘,后期腹泻。猪病的鼻端、耳根、腹部、四肢内侧等处有指压不褪色的紫红色出血点。小猪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磨牙、后退、转圈、侧卧等。
  2.2 慢性型:多来自急性型态变化,体温高、低,表现为食欲不振、便秘腹泻交替、走路时颤抖、虚弱。
  2.3 温和性型:主要发生在断奶猪和架子猪之后,症状轻微,病情缓解,短期发热,皮肤无出血点,但食量好则坏,粪便干薄,影响生长发育。
  呈败血症变化,大规模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纤维素坏死性肠炎,后期常继发副伤寒和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急性、热、高度接觸的传染病,主要特点为高温;微血管变性并引起全身性出血、坏死、梗死。猪热对猪的危害极大,会对养猪业造成重大损失。
  3 临床诊断
  3.1 临床诊断和尸检诊断:在大型猪场进行临床诊断,了解猪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情况、主要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和结果、病程等。例如,猪群中有数只或更多的猪,有高热、高抑郁、食欲不振、全身虚弱、四肢无力、粪便状况,有时会出血,皮肤皮薄出血点,耳朵紫红色,死亡率高,初步可确定为猪瘟。
  3.2 实验室检查:使用一小片组织,如生病的猪的淋巴结和脾脏,用冷冻切片切成片,自然干燥,加入几滴冷酮,冲洗3次,用水冲洗干燥,再加几滴甘油缓冲剂,进行封闭,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组织和其他细胞质呈闪烁的黄绿色荧光,可被诊断为感染了猪瘟病毒。
  4 猪瘟防治措施
  治疗方案:虽然没有特定的药物,但可以用来治疗症状和预防继发感染。
  4.1 凡是发现猪精神不佳、体温升高者,应迅速隔离患病的猪,对其进行消毒,并对患病的猪进行症状治疗。用美国瑞普斯的高免血清高热金针肌肉注射;在发病初期,每瓶20毫升用于150公斤体重,后期用于100公斤体重;预防减倍。 同时,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被用于预防继发感染。平时加强养殖管理,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4.2 当猪瘟发生后,猪的其他细菌疾病和原生质往往是复杂的。因此,在进行紧急免疫的同时,应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猪瘟的并发症,如林古霉素和克林霉素。在高温症的情况下,应采用氨基吡啉和阿奈宁注射的方法进行解热治疗。用2%的火水对猪场进行彻底消毒,并定期杀灭昆虫。粪便经积累发酵,作无公害处理。
  4.3 定期接种,为了消除母体抗体的干扰,可以增加接种剂量(2~4头份/头)。在猪瘟的情况下,在猪瘟疫区或受威胁的区域加大计量注射10~15剂猪瘟疫苗/头,以作紧急接种。增加接种剂量是消除母体抗体的最佳途径,也是预防和治疗非典型猪瘟发生的有效措施。
  4.4 疫苗的选择需要合理的注意。由正式制造商生产的特定疫苗。在母乳喂哺前约25天左右猪瘟疫苗免疫应使用猪苗单苗,而不应使用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当猪瘟发病严重场、区、还可以考虑用猪瘟组织苗。
  4.5 利用草药和维生素制剂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增强病猪的体质,促进病猪病情的恢复。您可以选择黄芪多糖、VB1、VC等。
  猪瘟是养猪业危害严重病之一,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和预防工作,每年定期注射疫苗。坚持自繁自养,定期消毒,搞好圈舍、和环境卫生。全面加强饲养管理制度。
  (作者单位:253015山东省德州市畜牧兽医局)

推荐访问:猪瘟 诊断 防治

版权所有:裕丰范文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裕丰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裕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5055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