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裕丰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日本蛰居族:社会病理的产物

日本蛰居族:社会病理的产物

时间:2022-03-19 09:46:19 公文范文 浏览量:

  在日本,“蛰居”的意思是“躲在家里,闷居或闭居”。一些身体和精神都健康的青少年,却为逃避现实社会而不上学、不工作、不与人交往,长期闭居在家,不与外界接触,这些丧失社会行为、自我封闭的人被称为蛰居族。
  日本政府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15~39岁人口中,蛰居生活的青少年达到54.1万人。与2010年相同调查得出的69.6万蛰居人口相比虽然减少了15.5万人,但由于未将超过39岁的蛰居人口计算在内,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该调查结果与实际蛰居人数相差较大,并且不能据此断言蛰居人数在减少。

蛰居、啃老、御宅之差异


  日本的蛰居现象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日本已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进入富裕时代。青少年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校园暴力等各种青少年問题层出不穷,蛰居现象随之萌芽。一直从事援助蛰居者活动的民间援助机构负责人工藤定次称,他在1978年就接触过类似蛰居状态的青少年,他们缺乏朝气,没有热情,对学业和职业生活不感兴趣,不愿与人接触。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的低迷、就业环境的恶化成为蛰居现象激增的催化剂。到2000年前后,由疑似蛰居者实施的恶性犯罪案件接连发生,震惊日本社会,媒体对蛰居问题的报道也大量增加。很多报道将蛰居与犯罪联系在一起,称蛰居为“犯罪的温床”,蛰居者为“犯罪的预备军”。蛰居成为公众话题和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人们很容易对蛰居者的精神健康提出质疑。但据调查,确因精神障碍而蛰居的案例所占比率并不高。学界和官方都强调精神障碍不是引发蛰居的第一要因。蛰居是因性格孤僻自卑、家庭问题、学业压力、校园欺凌、工作受挫等因素引发的,绝大多数是健康青少年出现的消极生活状态,并非精神疾病。
  2000年后蛰居一词虽已家喻户晓,但人们的认识还很混乱,将蛰居族与“啃老族”混淆或等同于“御宅族”的误用充斥于各种报道中。
  在日本,啃老族被称为“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即不上学、不工作、不接受职业训练)。他们与蛰居族一样完全依靠父母供养,而实际上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蛰居者无法自立,而且人际交往缺失,很少外出,大部分时间蜗居在房间内,睡觉、看电视或上网打发时光,昼夜颠倒。啃老族则保持着与他者的交流,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他们没有蛰居者普遍存在的不安和精神压力,而是花着父母的钱而终日游手好闲。
  蛰居族也与御宅族不同。将蛰居族与御宅族联系在一起,与1989年发生的连续绑架杀害幼女事件有很大关系。媒体在对嫌疑人的房间进行报道时,展现在大众面前的是零乱堆放着大量录像带和漫画杂志的昏暗房间,嫌疑人宫崎勤就是在这样的房间内实施犯罪的。宫崎的生活被描述为御宅族,即闭居卧室,沉溺于录像带或动漫世界。此事件向人们传达着一种信息:御宅族是闭居在家的危险人物和犯罪预备军。2000年发生的新潟监禁女性事件(由疑似蛰居者实施的犯罪)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观念。在他人看来,蛰居族昼夜颠倒的闭居生活与御宅族非常相似,故而将两者混为一谈。
  表面上看,御宅族是躲在家里不与人接触,实际上是一种对兴趣爱好的过分投入和执着的表现。御宅族们的房间内堆满录像带、书、杂志等,因他们不善于与人交流,所以闭居卧室,沉溺于对自我爱好和兴趣的追逐。而蛰居不是单纯的空间闭居,回避的是人际关系,实质是对社会交往的恐惧以及人际交流能力的丧失。蛰居者往往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无所事事,精神萎靡,缺乏自信。与“御宅族”不同,蛰居者并非满足于自我的世界中,他们的内心是受到煎熬,非常痛苦的,挣扎在渴望朋友却又无力结交朋友的痛苦纠结中,陷入想回归社会却又无法回归的两难困境,对前途的担忧时刻困扰着他们。正如有蛰居经历的上山和树所说,“御宅族的出发点是愉快的,而蛰居则是痛苦的,充满怨气的”。

蛰居族的生活及特征


  实际上,蛰居者的生活状态也因人而异。从蛰居程度上来看,一种是完全闭居在家里或房间内,是空间和人际关系上的双重蛰居。21岁的加藤智(化名)从高一暑假开始一直将自己关在卧室里,四年内一次也不曾外出,与父母也不见面。像加藤智这种完全闭居者虽然所占比率低(官方调查数据为约占4%),但也不容忽视。他们的生活空间基本局限在卧室,在自己房间内单独吃饭,去卫生间也要尽量避开与家人见面,多选择在家人外出或者已经入睡后。有想要的东西也是写在纸上让家人购买。这种类型的蛰居者基本上断绝了与家人及外界的接触,处于自我封闭的隔绝状态中。
2019年1月14日,日本青年欢乐庆祝成人节。然而,青少年“蜇居”现象在日本不容忽视。

  另一种是能够外出,但活动范围有限,且几乎不涉及人际关系的蛰居。白天是令他们更加痛苦的时间,因为人们都在忙碌地学习工作,这无疑会给蛰居者带来更大的不安感和劣等感。因此他们白天一般不外出,即便偶尔去书店看书,也选择不会遇到熟人的偏僻书店。他们多选择在夜深人静时出来活动,去便利店购物等。这种逃避式的生活方式不利于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加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危机。
  从性别上看,蛰居族以男性为主,所占比例约为60~80%。这与日本社会文化中的男性角色定位有关。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分工使得男性的社会角色要远远高于家庭角色,出人头地、养家糊口成为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压力。正是由于社会和家庭对男女的期望值和定位的差异,导致父母、亲友及社会习惯都强调男孩的自立,从而给男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从教育程度上看,蛰居族中有60~90%的人具有“不登校”经历。“不登校”是描述小学和初中生拒绝上学(疾病或经济原因除外)的专有词汇。蛰居成为一些不登校者逃避学业和社会竞争的生活方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上学、获取学历、谋求好工作是正常的生活轨迹。长期不登校或退学的孩子,在重视学历的日本社会中是很难找到稳定工作的,而富有的家庭条件又允许他们待在家里不去工作。此外,蛰居也是不登校孩子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自我防卫手段。这些被同龄人远远抛在后面的青少年为了躲避周围人的目光,回避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逐渐自我逃避于狭小的空间内。
  从年龄看,长期、年长蛰居者增多。蛰居时间不断延长,蛰居者的年龄也随之增长。有人数年或数十年蛰居,甚至出现了60岁以上的蛰居者。民间援助机构负责人奥山雅久曾接触到一名53岁的男性,在自己房间内蛰居长达30多年。2013年山形县一项调查显示,蛰居者中约45%在40岁以上,蛰居时间五年以上者约占51%,10年以上者也达约33%。2014年岛根县调查表明,10年以上的蛰居者所占比率达到34%。40多岁的蛰居者最多,且40岁以上的中高年蛰居者已经超过半数,所占比率为53%。山形县和岛根县的调查表明,约半数的蛰居者年龄超过了40岁。长期的蛰居生活不仅使蛰居者出现高龄化现象,还有可能出现智力和能力的退化,进一步加大了蛰居问题的解决难度。高龄蛰居者最大的担心是父母逝去后自己的生存问题。

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蛰居问题是当代日本社会变迁中,社会转型、家庭变迁、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青少年蛰居问题的出现,与战后日本确立的经济优先的国家发展战略、倡导民主和个性的核心家庭文化以及学历社会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战后日本完成经济复兴后,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其发展之迅速震惊世界。然而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家庭及学校等都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组织体系。重视效率、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环境,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以及学历主义等在成就了日本经济辉煌的同时,所形成的竞争主义、“父职缺失”、“学力偏差值”教育等社会病理也成为青少年蛰居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
  日本蛰居族从萌芽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虽然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但从当前存在数十万蛰居者的现状来看,问题仍很严重。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推荐访问:蛰居 日本 病理 产物 社会

版权所有:裕丰范文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裕丰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裕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5055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