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裕丰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创作的个性

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创作的个性

时间:2022-03-11 09:30:59 公文范文 浏览量: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这个话题是多面的,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种全球文学正在成形。让我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谈起,这一概念本身也表现出了许多形式和形态。全球化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它证实了空间的湮灭,即在全球化的时代中,通信技术的发展几乎使空间成了无关紧要的因素。1984年,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他的文章《另类空间》①(Des Espaces Autres)中指出,19世纪是历史语境化的世纪,而20世纪则会是空间的世纪。②
  全球化背景下的20世纪作家对跨文化交流和跨国伦理价值观更感兴趣,他们的这种关注点可以为上述观点做出佐证。一些作家在情感或智力上受到人口结构转变、人口流散、劳动力迁移、全球资本流动和媒体影响,他们深受鼓舞,在寻找自我身份的同时,作为自由的灵魂写作和阅读。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通信网络的突飞猛进,我们进入了智力和文化大爆炸的时代,作家、评论家和学者面临着跨国界的知识信息过剩局面。看待全球化的传统方式之一,就是吞灭每一种独特文化和国家主义原型的宏大叙事手法。我认为,全球化在文学界孕育的是跨越国界的和谐,而非全球性的焦虑。文化和国家主义的典范在全球化时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在其开创性论文《现代化漫谈——全球化的文化维度》(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 of Globalization)中,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描述了社会经济和文化模式的五个维度。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1996)在《全球文化》(Global Culture)一书的序言中将这些维度概括为:“种族景观、技术景观、金融景观、中介景观和意识形态景观。”毫无疑问,我们的世界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进入了一种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模式。阿帕杜莱提出的“全球村”的五个维度——种族景观、技术景观、金融景观、中介景观和意识形态景观——都可以在当今世界找到相应的格局。无论在纽约曼哈顿市中心漫步,还是在巴基斯坦哈扎尔的街市上购物,或是在上海闪烁的水中内陆休闲,你会惊讶于那些和谐统一的图景和标志中包含的多样性,而非差异性,因为人类生来就通过多种方式在深层面上彼此联系,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孤立存在。正如斯派金(Spirkin)(1983)在《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是没有尽头的链条中的一环。他认为这条无穷无尽的“链条”永远不会断裂,它的顺序也永远不会被打乱,因为它将所有“物体和程序”连接在了一个单一的宏大叙事中,以此获得普遍的特征,但这种普遍的特征又突出了本土独特文化的多样性。
  电子通信无疑是全球化的黏合剂。十年前,2007年11月19日,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在纽约推出电子阅读器Kindle,希望以此让纸质书籍退出电子通信时代的舞台。但如今,由于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亚马逊甚至计划在曼哈顿再开一家实体书店。事实上,与电子书籍相比,美国印刷书籍的销售量增长了三个百分点。在这个先进的通信时代,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阅读的纸质书仍多达十二本。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会剥夺我们触摸和感受纸质书籍的机会。英国连锁书店水石书店(Waterstones)在经过数年的财政困难后又重新盈利。随着电子通信的发展,人们都以为电子书会为传统纸质书敲响丧钟,无论是精装书还是平装本都无法幸免。但事实上,电子书却反而刺激了市场对纸质书的需求。我给出这些数据,并非想指出电子通信或现代技术的副作用,而是想表明一点,即“电子书即将取代纸质书”这一缺乏根据的推断妄断已被推翻。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在各个方面都更加便利,但在创造性和读者方面,一切都是未知数,因为这个过程是流动的、不可预知的,用于评估创造性的影响力和过程的定式是不存在的。
  在这个始终变化,且趋于缩小的世界中,解释全球化与文学暗流的关系至关重要。我们的世界充满跨民族和跨文化的思想,创造性的个体在有意或无意中深受影响。在这个时代,关于边界的学术讨论使中心化、扎根文化的文学创作愈发容易受到全球化论调的影响。全球化并未引起创造性个体的文化认同危机,或对其民族认同感造成影响,而是对多样性持保持欣赏与维护的态度。
  首先,让我通过重塑对全球化的讨论来对我的观点进行定位,以便各位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主题。全球化不仅是学术讨论中的一个现象,也是我们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才有了“全球化”这一著名的称谓。我们可将全球化视为这样一种概念:它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双向辩证思维的过程。尽管受到电子全球化的干预,我们依然应将全球化看作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世界体系。这种历史判断对我们能否正确理解全球化至关重要。
  换言之,如果全球化不能扎根当地,它便无法施展能力,反之,如果它能理解当地的特点并对此做出回应,它便能发挥所有潜能。全球化强调创意和创新,但是在人们酝酿并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想法之前,具有文学远见的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早已发现了全球化的现象。正是歌德首次引进了“Weltliteratur”——“世界文学”这一术语,用来拓展全球化和文学之间的关系。1827年,他在信中写道:
  我想在此提出我脑中萦绕的某种更远大的想法。人们随处都能听见或看见有关人类的进步或人与世界未来关系的讨论。虽然研究并进一步确认这种想法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总的来说,我想告诉朋友们我相信有一种普遍的世界文学正在构建中,而我们德国人要在其中扮演光荣的角色。
  巴赫金(Bakhtin)(1986)认为歌德是第一位通过自己重要的特殊影响力将“世界”作为整体概念提出的作家:
  在由地理和历史决定的世界中,位置成了不可替代的部分,这是真真切切、清晰可见的人类历史的世界,而事件成为这一特定人类历史阶段中,极为重要且不可转让的时刻,这段历史发生在,且只会发生在這个由地理决定的人类世界中。世界和历史没有因同时发生的具象和阐释的过程而变得更加贫瘠或渺小,它们反而变得更加凝练、紧实,伴随着充满创意的可能性:新事物会真正地出现和发展。歌德的世界是一粒萌芽的种子,它清晰可见、实实在在,从中会长出同样真实的未来。

推荐访问:语境|全球化|文学创作|个性

版权所有:裕丰范文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裕丰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裕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5055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