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裕丰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分析

时间:2022-03-11 09:35:14 公文范文 浏览量: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国民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各高校近年来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加之我国经济增速下行、保持中低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与每个毕业生息息相关。如何在严峻的形式中脱颖而出,如何搭乘改革创新的东风,将就业问题迎刃而解,是政府、高校和毕业生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规划;定位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企业需求的不对等使得大多数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首先从地域上分析,发展程度较好的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有着较多且较为优质的工作岗位,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竞相前往的就业地;反观较为落后的二三线城市,因为工作、生活环境等问题,使得有较少一部分毕业生愿意前往。这就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其次薪资待遇差别显著,用人单位的不平等待遇更使得就业环境雪上加霜。
  二、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1.经济增速下缓,就业拉动减弱
  经济变化影响就业环境。我国经济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急待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是结构性供给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从需求侧来看,拉动经济的三大动力:投资、消费、出口,在刺激经济的运行方面,作用呈现递减趋势,需求侧不能很好地拉动经济。这对促进就业工作带来一定挑战。导致整体用工需求下降。
  2.高等教育专业技能滞后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大量课程设置滞后,难以跟紧科技前沿动态,一方面大学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错位,企业未能与高校建立直接的人才供需链。另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不明确。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不尽相同,对他们的专业素养也有不同的标准,而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要求很难适应这一发展。近年来,各高校都先后建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系统教育体系。教育方式和手段都较为简单、单一,缺乏实践性内容。
  3.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准
  有些大学生自以为进入大学就是拿到了保障,在校期间一味地玩乐,荒废了学业,也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自身素质和能力自然无法满足用人单 位的要求。同时现今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所谓的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就高校大学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一部分毕业生通过竞争,走上社会的精英岗位,必然也要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就业岗位。然而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面对这种现实的转变,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仍然固守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就业观念,与现实脱节。他们过分自信,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高薪的工作,从而轻视那些较累的、薪水较低的工作,但他们的自身能力又不足以取得这样的工作,只好“高不成,低不就”。
  三、缓解就业难的途径
  1.政府宏观调控扶持就业
  今年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把“保障就业”称为政府“最要紧的责任”。去年5月赴人社部专题考察就业工作时,总理向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处处体现党和国家迫切解决就业问题的决心。政府缓解就业难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能够确保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权利,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其次加强宏观调控,建立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系政策。
  2.高校积极改革促进就业
  加快高校教育体系改革工作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我国高等院校在学科设置方面必须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做出及时调整。针对社会急需的专业,应当扩大招生;针对教学质量差、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应当减少招生。另外我国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当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原则。应当进一步深化教育體系改革,提高大学生各项综合能力,具体包含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全面武装自己,全面提升各项综合能力,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思维方式、自学钻研能力、遭遇挫折后的反思、创造与抓住机遇的应变能力,则是更为重要的工作能力,高校应加强此方面的建设工作。
  3.大学生自我调整适应就业
  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最核心能力,也是用人单位进行招聘时重点考察的能力。大学生首先应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应注重就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业素质不仅包括所学的专业知识,还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沟通交往、随机应变的能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禁忌眼高手低。另外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在择业道路上走多元化方向,在流动中寻找机会,头脑清醒的养成到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四、结语
  总之,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需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新式就业观念,从而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式就业理念。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需要社会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思想观念,也需要自身的坚持和奋斗。纠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拯救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方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多种举措和多重变数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终将成为一个历史问题。
  参考文献:
  [1]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研究[J].刘巍.科教导刊,2015(11):162—163.
  [2]就业能力关键构成要素模型下的高校人才培养[J].李良成.江西社会科学.2015(04)
  [3]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就业政策解读[J].赵杨.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110—111.
  [4]大学毕业生就业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石庆华,尹涵.经济纵横.2015(06)
  [5]大学生可持续性就业能力的培养探究[J].梁嘉.教育与职业.2014(18)
  作者简介:刘泽宁,单位:辽宁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推荐访问:难分|高校毕业生就业

版权所有:裕丰范文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裕丰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裕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5055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