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裕丰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新唐书》看唐与吐蕃、回鹘的关系

从《新唐书》看唐与吐蕃、回鹘的关系

时间:2022-03-21 09:31:08 公文范文 浏览量:

  摘要:有唐一代,最为威胁唐室江山的外域民族便是吐蕃与回鹘,本文试通过《新唐书》中对吐蕃与回鹘的记载,了解唐宋时期中原对吐蕃与回鹘的认识,分析各自的民族性格特征,并结合当时社会政治背景,从民族性格的角度考察李唐、吐蕃、回鹘之间关系。
  关键词:吐蕃;民族性格;回鹘
  一、吐蕃概况
  《新唐书》(1)为宋人编修,编修此书时,经李唐与吐蕃的往来交流与征伐,中原对吐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书中关于吐蕃的史料较丰富。据《新唐书》载,吐蕃,本来是西羌的族类,大约有一百五十个部族,散布在黄河、湟水、长江与岷江之间,“然未始与中国通”。
  吐蕃的职官设置。“其官有大相曰论茞,副相曰论臣扈莽,各一人,亦号大论、小论;都护一人,曰悉编掣逋;又有内大相曰囊内掣逋,亦曰论莽热……皆任国事,总号曰尚论掣逋突瞿。同时也意识到了僧人在吐蕃的特殊的政治地位,国家政事,一定用僧人参预决策,设置僧相,“国之政事,必以桑门参决”。
  吐蕃最高首领为“赞普”,“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就藏字本身意义而言,“赞(btsan)”为吐蕃人所敬畏的魔神,“普(po)”为字尾,吐蕃人仅称其君长为“赞普”,其他国家的君主,不以“赞普”称之,仅称一般的“王”,意思就是视其君长为神的化身,具无比威灵。而且“赞普”一词,本身的意涵就是厉害、强雄之意。(2)由此可见,《新唐书》中对“赞普”一词的涵义的把握还是较为准确的,
  吐蕃习俗。“其死,葬为冢,塈塗之。……居父母丧,断发、黛面、墨衣,既葬而吉。”吐蕃人死后,先掩埋尸体成坟墓,再用泥涂墓。在父母丧期,邀剪去头发、用黛塗脸,身穿黑衣,入葬后则改穿吉服。
  其刑罚严苛,“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鞭抶之,从喜怒,无常算。其狱,掘地深数丈,内囚于中,二三岁乃出。”吐蕃没有固定的法规,凭借喜怒责罚犯人动辄挖眼,砍脚或是割鼻。而监狱则是挖有数丈深的地窖,囚犯关在里面,两三年后才放出来。
  二、吐蕃民族的性格
  《新唐书》中记载到吐蕃人“贵壮贱弱,母拜子,子倨父,出入前少而后老。”他們看重健壮者而贱视弱小者,母向子行拜,子对父傲慢,出出进进年少者居前而年老者在后,地位高低由个人力量的强弱决定,没有孝、礼的纲常伦理规范,显示出吐蕃始终是蛮夷之地的中原王朝中心观,也显示吐蕃民风尚武,秉性强悍。吐蕃士兵的铠甲头盔配备精良,披戴全身,只露出两个眼睛,即使是强弓利刃也不能伤害到他们,“其铠胄精良,竅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每战,前队尽死,后队乃进。”吐蕃兵法严厉,每次与敌军交战,直至前队的士兵全部阵亡,后队的才会接着上战场。可以说这样的作战方式是残忍的,与此同时,则也有利于战斗士气的提高,对于战士来说,只有拼死一搏才有生还的可能,因为,后续部队只有在前面的军队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才会上战场。轻视个人生死,重视征战的胜负,且蔑视逃兵、怯懦之兵,对其有严格的惩罚。
  “重兵死,以累世战没为甲门,败懦者垂狐尾于首示辱,不得列于人。拜必手据地为犬號,再揖身止。”吐蕃人推崇战死,以累世阵亡的人家为头等高等门第,在怯懦战败者头上垂狐尾以示羞辱,这些人不能与常人平起平坐,行拜礼时必须按在地上发出狗叫声,且得揖身两次才算完礼。
  吐蕃与唐室相往来始于贞观八年(634年),“太宗贞观八年,始遣使者来朝,帝遣行人冯德遐下书临抚。”初相往来,“弄赞闻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公主,乃遣使齐币求昏,帝不许……弄赞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松赞干布听闻突厥、吐谷浑都能娶唐朝公主为妻,便派使者携带财物前来求婚,皇帝没有答应。松赞干布带领二十万军队进犯松州(今四川松藩),遣使者进贡金铠甲,说要迎娶公主,又对左右说,如果公主不来,就要带兵深入唐境。松赞干布遣使进贡,而其贡物是铠甲,同时言明要迎娶公主,而唐又早已经拒绝了吐蕃赞普的求亲,这是吐蕃是对唐的公然挑衅,名为对左右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实则是在对唐宣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吐蕃人争取与唐、突厥等平等的地位,赞普听闻突厥、吐谷浑都娶唐朝公主为妻,他亦派使者来唐求亲。当然,他也有政治上的考量,与唐结为婚姻,有利于刚开始强盛的吐蕃得到进一步的稳定的发展,与唐交好,其西边边境则安宁无事,吐蕃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吐谷浑。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建中会盟有这样的记载:
  明年,殿中少监崔汉衡往使,赞普猥曰:“我与唐舅甥国,诏书乃用臣礼卑我。”又请云州西尽贺兰山为吐蕃境,邀汉衡奏天子。乃遣入蕃使判官常鲁与论悉诺罗入朝,道赞普语,且引景龙诏书曰:“唐使至,甥先与盟,蕃使至,舅亦将亲盟”;赞普曰:“其礼本均”帝许之,以“献”为“进”,“赐”为“寄”,“领取”为“领之”。
  此时赞普是乞立赞,他执意要求李唐修改以上国语气所写的国书,否则拒绝会盟。他认为唐蕃是舅甥之国,李唐诏书却用臣礼卑视吐蕃,其后又派使者入唐,转达赞普的意思:两国交往礼节原本相同平等,皇帝答应了这一要求,把“献”改为“进”,“赐”改为“寄”,“领取”改为“领之”。
  《新唐书.吐蕃列传》的结尾写到:
  赞曰: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蹶其牙,犁其廷而后已。惟吐蕃、回鹘号强雄,为中国患最久。赞普遂尽盗河湟,薄王畿为东境,犯京师,掠近辅,残馘华人。谋夫虓帅,环视共计,卒不得要领。
  由此可以看出唐室对于吐蕃的入侵,几乎达到无计可施的窘境,吐蕃甚至兵至京师,天子离京出逃。
  从上述各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唐蕃交往过程当中,吐蕃并不承认唐朝为其宗主国的地位,吐蕃所争取的,是与李唐居于对等、平等的地位,甚至有凌驾于李唐之上的欲望。尽管唐蕃有两度成功的和亲,关系有所改善,但是吐蕃从未放弃其对外扩张的野心,吐蕃民族对外族有自觉的争取平等地位的意识,其性格具有强烈的侵略性与外扩性,唐室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终唐一代,唐多数情况下选择的应对吐蕃的策略是联回抗蕃。

推荐访问:吐蕃 关系 新唐书

版权所有:裕丰范文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裕丰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裕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5055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