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裕丰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间距”/“之间”的能量

“间距”/“之间”的能量

时间:2022-03-20 09:44:07 公文范文 浏览量:

  摘 要:朱利安的“间距”/“之间”植根于法国解构思潮,它是当时法国哲学家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间距”如何在精彩纷呈的法国理论中脱颖而出?这得益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启发,异质思想的催化使“间距”点石成金般地获得了全新的理论意义。“间距”意味着拉开一段距离,在“未思之处”发现“他者”,反观自身。“间距”的能量为何?它可以破:破二元对立、本质主义、形而上学等一切僵化固定的思维模式。它更可以立:可以“游刃有余”(通畅)、“迂回进入”(自由)、“气韵生动”(生成)。中国古典文化经朱利安的调剂加工,成为批判西方思维的理论资源,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也因此被重新照亮和发现。
  关键词:朱利安;间距;之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浸润在古希腊哲学思想中的弗朗索瓦·朱利安开始了他别样的文化旅行,他“背井离乡”,告别欧洲,“绕道中国”,触碰一个并非印欧语系也无文化交错的“他者”,并透过一种“外在”思想再度遣返自身,在“未思”(l′impensé)之处重新思考,这种“在遥远国度进行的意义微妙的旅行”是朱利安一贯采用且不断阐发的“哲学策略”。1他如此折返往复,意欲何为?实际上,他寻求的是“外在解构”(une déconstruction du dehors)——所谓“外在”,是通过中国文化的异质性来观照欧洲思想的未显之处;所谓“解构”,是延续欧陆哲学思想的风潮,对本质主义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进行反思、打碎、拆解和消弭。
   在解构思潮方面,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一批哲学家早已声名鹊起,拔新领异,同是法国思想家的朱利安如何能摆脱“影响的焦虑”,独辟蹊径,自创一派?“绕道中国”便是朱利安突出重围的绝佳选择,这不仅缓解了欧洲思想之困顿,也是他创新求变的源头活水。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于他的关键概念“间距”(l′écart)之中。如此认定的理由有二:一是他在2011年出任法国人文科学之家世界研究学院教席的重要时刻,发表长篇演讲,着力论述了“间距”/“之间”,可见,“间距”/“之间”几乎是他思想的浓缩;二是有关“间距”/“之间”的论述散落在他多部著作中,如《间距与之间》《淡之颂》《势:中国的效力观》《山水之间》《大象无形》《迂回与进入》《美,这奇特的理念》《论普世》《进入思想之门》等,可见,关于“间距”/“之间”的思考,他已经持续了三十年之久。
   具体来说,“间距”/“之间”植根于法国解构思潮,它是当时法国哲学家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故“间距”/“之间”与福柯的“外界思想”、德里达的“延异”、德勒兹的“差异”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之处在于“间距”/“之间”受惠于中国文化,异质思想的催化使得这一概念点石成金般地获得了全新的理论意义。那么中国思想如何进入西方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酵、变异,又获得了何种理论潜能?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现有的研究大部分从中国视角出发,批评朱利安对中国文化的选择性征用及主观化误读,殊不知他念兹在兹地始终是西方哲学,中国思想并非他的研究对象,只是作为返回欧洲的研究方法,可见,如此苛求原本就是一场缘木求鱼的错位。事实上,恪守本土恰恰无法真正逼近本土,只有文化上的离家出走,通过无限靠近对方的方式,才能彻底地返回自身,正如朱利安所说:“我们越深入,就越会导致回归。”1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舍弃偏于一隅的立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通过无限接近“他者”来反观自身,进而获得解读中国文化的另一种答案呢?故本文采用双重视角,将朱利安放回法国哲学思潮脉络中历史化地还原其问题意识和言说语境,与其他理论家形成对话,从而无限地接近“他者”;再拉回中国视域中去思索中国美学思想如何让他的理论在解构思潮中焕然如新,通过不断地“迂回和进入”,彼此照应,获得新见。基于此,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何为“间距”/“之间”:还原朱利安的论述逻辑。第二,确立“间距”的理论坐标:将其置于欧洲特别是法国思想的整体布景中,与相关理论进行辨析,形成对话,以便更准确、更丰富地勾勒出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第三,“间距”的解构“功效”潜能: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如何激发了“间距”的理论潜能,成就了它的独异性。
  一、“间距”/“之间”的逻辑理路
   朱利安的“间距”/“之间”理论实际延续了早在1968年就名声大噪的“差异”(la différence)概念。1968年,已经被拉康、阿尔都塞等理论家讨论过的“差异”理论经过德里达的《延异》、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的再度阐释提炼、生发拓展之后,成为反形而上学、反同一性哲学的一面旗帜,随后理论界的持续关注和再度发酵使其日渐成为法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域。可朱利安却偏偏放弃“差异”,固执地选用“间距”,“间距”的法语词是l′écart,有间距、差距、差异之意,但在朱利安的论述中“间距”和“差异”针锋相对,相反相成。他如此操作,有何深意?下面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是反同一性。尽管解构思潮致力于反思同一性的暴力,试图释放那些被遮蔽的“差异”,然而,朱利安认为“差异”依然遵循着“认同”的逻辑,甚至暗含着一种更普遍更深层的“认同”。具体来说,“认同”至少有三种方式围绕着“差异”:“一、认同在差异的上游,并且暗示差异;二、在差异制造期间,认同与差异构成对峙的一组;三、最后,在差异的下游,认同是差异要达到的目的。”2“认同”与“差异”出双入对,紧密相依,它们遵循着相同的逻辑,甚至“差异”就是为了“认同”,但事实上,“差异”常常伪装成“认同”的反题充当着解构的有力武器,潜伏在同一性逻辑下隐隐作祟。当遭遇外来思想时,固有的逻辑便自动启动同化原则,真正的差别被吸收消化,而呈现出的“差异”恰恰是同化的结果,或者说唯有经过同化的加工锻造,“差异”才得以呈现,不得不说在思想萌芽时期,“他者”及其潜能就已被生生泯灭了。而“间距”恰恰相反,“差异建立分辨,间距则来自距离,差异让人假设在差异的上游有一个共同类型,构成基础,两个被分辨的词语就属于该基础并且从其中衍生出来;间距则专注在使人上溯到一个分叉之处,使人注意到这个分道扬镳及分离的地方”。1也就是说,“差异”预设了同一的模型,随之衍生出的差别也不过是同一的装置中分化而出的不同显现,原来,“差异”寻找的只是自己眼中的倒影;而“间距”却拉开了一段距离,促使人们去寻找外在于“我”的、未曾到達的领域,在“未思之处”发现“他者”,反观自身。“间距”就是背离自身,在“我”之外拉开一段距离,打开一个相互“照映”、彼此“端视”的“面对面”空间,进而形成一个具有张力的反向思考通道,也就是“之间”(l′entre)。

推荐访问:间距 能量

版权所有:裕丰范文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裕丰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裕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5055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