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裕丰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影视作品中的声音景观设计研究初探

影视作品中的声音景观设计研究初探

时间:2022-03-18 09:41:17 公文范文 浏览量:

  [摘 要]声音景观,又称“声音风景”,是由加拿大音乐家雷蒙德˙默里˙谢弗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声音理论。声音景观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声音概念,具有极强的跨学科属性。声音景观可以分类为基调声、信号声和标志声,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和功能性。将其引用至影视声音创作领域不仅能拓宽聲音景观的研究范畴,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还能在以往影视作品声音设计研究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启发,为声音设计实践本身提供更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声音景观 声音设计 录音艺术
  中图分类号:S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4-0268-02
  一、概述
  声音景观,又称“声音风景”,是由加拿大音乐家雷蒙德˙默里˙谢弗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声音理论。它将声音元素与社会文化相结合,以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为着眼点,考察声音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1]本文旨在通过对声音景观设计在影视作品录音当中的应用,结合声音、声场所能蕴含的时代特征、文化底蕴、情感特性、空间变化等特质,使人在听觉层面产生具体、立体、包围的形象感观。
  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声音景观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声音生态学、电子音乐学、景观设计学和音乐人类学几大领域。谢弗创建了“世界声音景观项目”,以录音旅行的方式对加拿大、欧洲一些国家等不同地区进行了考察,并对当地的声音进行了采集,收录入声音资源数据库。1993年,日本成立了声音景观学会。自1994年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声学会议以来,历届会议上都有许多关于关于声音景观的文章发表。中国台湾、大陆也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例如李国棋博士在其论文《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中,从美学角度对听的感受进行了探索,为声音景观研究奠定了美学基础[2],周云婷在《从声音的拼贴与塑造看具体音乐与合成电子音乐的殊途同归》一文中探讨基于“声音景观”具体音乐创作的材料和技术手段等等。
  由上述“声音景观”研究梳理可见,声音景观概念可以被几乎所有跟声音研究相关的领域所引用。我们将声音景观理论应用至影视声音艺术当中,其强大的跨学科性质不仅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作为支撑,令我们在以往声音设计研究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启发,也能就声音景观的设计实践本身提供更新的理论视角。
  二、解构声音景观
  (一)生态景观与声音景观的对比
  以现有较完善体系的“景观生态学”定义作为参考,景观生态可分为基质、斑块、廊道、边缘四个要素。其中,基质指的景观生态系统的衬托和背景,斑块是分布于基质之上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地域,廊道是指分割连接廊道、却又不同于基质的狭长地带,边缘则是外围缓冲地带。
  相应地,在影视作品当中,由于声音并不受到画框的限制,我们同样可以按照声音素材的层次及功能对声音景观的要素进行划分。声音理论将声音按照内容分为语言、音乐、音响三大要素的角度,谢弗所提出的声音景观理论中,则依据声音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将声景分为基调声(Keynote sounds)、信号声(Signals)和标志声(Marknotes)。
  基调声又称为背景音,作为其他声音的背景而存在,描绘生活空间中的基本声音特色;信号声带有信号功能,听者能从其本身所具有的提示作用引起人们的注意,如钟声、汽笛声、号角声、警报声等,但并没有基调音那样具有地域特性和时代特性;标志声在声音设计中又被称为演出音,是具有独特场所特征的声音。包括自然声和人工声。[3]
  不同于生态景观属于一种空间上的呈现,影视声景的分类方式中并没有与景观生态理论当中的廊道和边缘相对应的概念。意大利前卫艺术家卡努在1911年提出:“电影是三种时间艺术和三种空间艺术的综合,这三种时间艺术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空间艺术是:建筑、绘画、雕刻。”由此我们可以解读出以下几点:1、受众必须付出至少与电影本体叙事时间相同的时间,才能算是欣赏了一部影视作品;2、受众在影视作品的任一画面当中都无法完整地捕捉到全部空间的内容,视觉信息上的欠缺可以由声音进行补充甚至是进行表达。
  因此,我们可以说,当谈及影视作品的场景与场景间转换连接处时,声景中的基调声、信号声和标志声将通过不同程度的变化和不同时间点的切入,起到转场的作用。
  (二)影视声景的特质
  影视作品中的每一幕场景都有其独特的声音景观,它们以其蕴含的丰富的信息量扩充着观众的视野,调动观众的多重感官。因为声场对于观众来说是环绕包围的,数字声音处理技术可以令观众仅通过封闭空间中的有限个扬声器获得近乎无限的声场感受。
  首先,声景能够提升声音与画面的契合度,强化声画间的真实感。一个好的环境声不仅能表现画内空间内容,还可以通过声音将画面远处甚至对面的空间注入观众的潜意识。声音创作者一直着重强调声音不是画面的附属品,它与画面互相补充、彼此支撑,为观众带来全方位的视听真实感。以日本电影《海街日记》为例,导演是枝裕和擅长用镜头呈现平凡、安宁的家庭生活,然而简单的小镇生活配上电影较小的情节起伏,很难令观众时刻投入其中。但是声音的加成,使得观众能够在画面外感受到咸咸的海风、间或驶过的电车、伴随四季变化的鸟虫鸣叫,更真实地展现了日本临海小镇善良淳朴的居民风与平和恬静的生活感。
  不仅如此,声景也能起到调动观众情绪的作用,往往能为画面添加一种色彩感,并由基调声、信号声和标志声在素材的选择、响度、频段和空间感的设计上显示出来。尤其是在悬疑片、惊悚片、恐怖片等极具情绪张力的电影当中,声音场景中的被变形夸张的基调声和信号声往往能使观众想象出比真实画面更加毛骨悚然的感官。[4]例如惊悚片《闪灵》中疯狂的杰克在迷宫当中追逐儿子场景,基调声是寒风簌簌、大雪纷落,信号声使用大量的电子音效,标志音则是杰克在迷宫中粗重的喘息声、脚步声、衣料摩擦声,音乐与音响配合,呈现诡异、惊悚和压抑的情绪情感。

推荐访问:初探 影视作品 景观设计 声音 研究

版权所有:裕丰范文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裕丰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裕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5055207号-1